(經市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審議通過)
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目標任務,圍繞“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的總體部署,全力做好“六穩”“六?!惫ぷ魅蝿?,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ㄒ唬┚劢挂咔槌B化防控,經濟社會總體平穩。一是疫情防控工作扎實有效。高效開展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死守,快速有效阻斷本土疫情傳播。全面落實“四早”防控措施,堅持“四集中”原則,調集最強醫療力量,采取中西醫結合全力救治患者,確診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實現病例“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成為珠三角第一個實現確診病例動態清零的地市。毫不松懈、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人物同防”,全鏈條閉環管理。重點做好境外來(返)惠人員、國內中高風險地區來(返)惠人員、集中和居家隔離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加強集中隔離點、兩站一場一港口等重點場所監管,強化進口冷鏈食品檢查,筑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線。自3月23日以來,各縣區風險等級一直保持低風險,為經濟社會發展恢復正常秩序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企業復工復產高效有序。出臺“暖企10條”“穩外貿8條”等政策措施。市里成立7個復工復產組、發動2萬名工作人員下沉一線,開展“一對一”幫扶服務。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新增減稅降費超100億元。申請抗疫特別國債17.92億元,發放各類優惠貸款491.89億元。新登記企業4.71萬戶、個體工商戶7.34萬戶,全市實有市場主體69.95萬戶,增長9.2%。三是經濟運行企穩向好。全市經濟先降后升,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逐月好轉,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4221.8億元,增長1.5%,三次產業結構為5.2:50.5:44.3。來源于惠州的財政總收入突破14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2.2億元,增長2.8%,稅收收入占比72.2%。工業生產加速恢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投資勢頭良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工業投資增長2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企穩回升,分別完成1746億元和2489億元。四是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實施企業穩崗擴崗支持計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4%。常態化加強價格監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累計上漲2.7%,全市價格水平基本保持穩定。
?。ǘ┚劢箘撔买寗?,創新引領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一是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仲愷高新區入選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順利推進,裝置區土石方工程及總部區主體工程已完工。有序推進先進能源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建設,引進高端科研團隊12個。中韓(惠州)產業園、潼湖生態智慧區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二是創新主體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達1631家。1481家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9家。新增省工程中心4家、市工程中心61家。組建廣東省高端汽車電子制造創新中心,新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4家。獲省重點實驗室立項1項。三是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占GDP比重達2.7%。修訂出臺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扶持辦法等系列政策。推出全市首個政企共建“FIT粵”科技金融創新平臺,高新科技企業通過平臺獲得融資貸款53.76億元。設立“東江之星”“惠州醫學科技獎”等社會辦科學技術獎。新增省級、市級孵化器各1家,市級孵化器培育單位4家。四是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和PCT專利申請分別為4681件、1517件、213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7.76件。推動重離子微孔膜產業化,開展重離子微孔膜污水處理設備示范應用。謀劃與省農科院合作共建輻照育種平臺。技術合同成交額10億元,增長9.3%。
?。ㄈ┚劢箤嶓w經濟振興,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一是“2+1”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狠抓“3+7”工業園區建設提效。推動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全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85%用于工業項目。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產值突破2000億元,??松梨诨葜菀蚁╉椖?、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項目、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恒力PTA項目等動工建設,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高標準規劃建設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總量居全省第三,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二期、德賽西威智能網聯一期等建成投產,星河(惠州)人工智能產業園、信利康5G產業園等開工建設,伯恩智慧互聯科技園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引進中國移動等6個數據中心項目。謀劃推動健康產業,出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建設扎實推進。二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市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7000億元,新引進華夏銀行等金融機構??葡韫煞菰谏罱凰鶆摌I板掛牌上市,惠州A股上市企業達13家(含德賽電池)。成立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惠州分公司,累計16家企業在惠州分公司掛牌。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京東智聯云(惠州)數字經濟產業建成開園,推進惠州軟件園擴園,新認定潼湖園、科鑫園為軟件園分園?;葜輽C場航線增至47條,通航40個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達200萬人次。開通水上貨運航線11條,港口貨物吞吐量9700萬噸。萬有(惠州)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簽約落戶,大亞灣獲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市A級旅游景區達39家。三是現代農業穩步發展?;浉郯拇鬄硡^(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動工建設。完成糧食生產面積170.34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新增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3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達14個。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8家,市級以上總數達182家。全市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97.5%。四是質量強市建設扎實推進。指導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6項、行業標準7項,發布實施惠州地方標準10項,39款產品和服務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1個。商標申請量32320件,商標注冊量15858件,有效注冊量100014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0家,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認證企業達105家。
?。ㄋ模┚劢怪攸c領域改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是機構改革深入推進。黨政機構改革成果有效鞏固。完成全市217家公益三類及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革轉制。完成新一輪鄉鎮街道體制改革,建立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體制,推動下放縣級行政執法權200項、公共服務事項43項,同步下沉1800多名編制、1600多人,整合鎮街七站八所400多家,精簡壓縮比例超過55%。二是“放管服”改革扎實有效。全市發布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59636項、權責清單45933項,依申請事項100%可網辦,“粵省事”惠州專版上線本地特色事項57項、全省可辦事項累計746項,市縣級行政審批事項99.7%實現“一窗”分類受理。打造一批“惠服務”特色政府服務品牌。與省內外9個城市簽訂“跨?。ㄊ校┩ㄞk”協議?!白C照分離”改革全覆蓋。企業設立登記時限壓縮至4個工作小時,注銷辦理時限壓縮到2個工作日。積極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持續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累計舉行20期、120場次,受理企業訴求867宗,整體辦結率82%。三是專項改革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持續深化,妥善處置512戶“僵尸企業”。完成293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v深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出臺竣工聯合驗收、設計方案聯審、區域評估、審批“一窗受理”等配套制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出租汽車運價等價格改革穩步推進。建立全市混凝土、砂石、水泥保供穩價工作協調機制。
?。ㄎ澹┚劢钩鞘泄δ芡晟?,城市品質持續提升。一是推動城市規劃建設上水平。全方位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初步形成1個市級總體規劃、4個區級規劃、22個空間規劃專題研究和1個數據庫的“1+4+22+1”成果體系。高水平規劃建設金山新城、惠州灣產業新城。推進中心區城市、兩江四岸、金山湖流域沿線等城市設計,抓好市區江河湖岸美化亮化提升工程和城市窗口面貌整治,花邊嶺舊商圈活化工程全面鋪開。謀劃建設“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體系,規劃新增過江通道。二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完成惠州干線機場總體規劃修編,明確了“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發展思路。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惠州段建設順利推進。實施“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規劃,1號公路先行段動工建設。汕湛高速惠清段、河惠莞高速惠州段建成通車,韶新高速、韶惠高速惠州段以及深汕西高速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三是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扎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省大數據中心惠州分節點建設進展順利。部署102臺“灣區通辦”自助服務終端,127個事項實現自助辦。建成5G基站3939座,光纖入戶率155%。智慧交通建設扎實推進,開工建設智慧共享停車樓10座。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升級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業務應用協同和監管逐步完善。四是城市精細化管理落地見效。頒布實施《惠州市戶外廣告和招牌設置管理辦法》,制定《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大力推進環境衛生、戶外廣告等八個方面城市環境集中整治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城市建成區27條黑臭水體全部實現“長制久清”。完成80個“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實施水東街、金帶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持續深化“兩違”整治和“無違建鎮(街)”創建,共整治“兩違”2040萬平方米。
?。┚劢共町惢l展,城鄉協調發展穩步提質。一是縣(區)差異化高質量發展導向逐步形成。積極融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扎實推進。各縣(區)差異化高質量發展呈現良好局面,惠城區、惠陽區城市能級持續提升,惠城區入圍2020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輺|縣、博羅縣縣域經濟發展壯大,入選2020年全國百強縣。龍門縣獲評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大亞灣石化區連續兩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1。仲愷高新區排名上升1位居全國高新區第35位。二是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進展。鄉村振興項目加快推進,完成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驗收2000畝。圓滿完成“四好農村路”建設任務,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車。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任務。聚焦打贏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收官戰,農村“一戶一宅”、農房簡約報建、農房風貌管控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1043個村莊環境衛生基本達到干凈整潔?;就瓿沙邪恋卮_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集體產權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和登記賦碼完成率96%。建成1個國家級產業集群、8個省級產業園、5個市級產業園,“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46個,創建省名牌農產品114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13個。三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推進。預計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73%和59%?;輺|縣、博羅縣、龍門縣成功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點?;莩菂^橫瀝鎮、博羅縣楊村鎮入選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
?。ㄆ撸┚劢寡a短板強弱項,三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獲勝。累計投入中央、省、市級扶貧專項資金3.92億元,實施扶貧項目36個,加強住房、教育、衛生、就業兜底保障,46個省定貧困村及15118戶3554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有勞力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3萬元,46個省定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萬元。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效果明顯。通過省級節水型城市考核驗收。全面推進工業鍋爐整治、揚塵污染源管控、柴油貨車污染治理、VOCs“一企一策”綜合治理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8%,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位。整改2200個入河排污口,深入開展淡水河、沙河、潼湖等3個國省考斷面以及吉隆河、淡澳河等2條入海河流攻堅整治,全市7大江河108條主要一級支流水質持續好轉,較上年消除劣Ⅴ類河流22條,9個國、省考斷面和6個國考入海河流斷面水質全面達標。扎實推進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持續推進。積極防范化解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和衍生出來的重大風險,積極有效應對“疫后綜合征”。切實維護地方金融安全和穩定,銀行貸款不良率0.45%,全省最低。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成立惠州市房地產行業自律促進委員會、住房和建筑糾紛調解委員會,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
?。ò耍┚劢姑裆l?,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一是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進一步擴大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各險種社?;饏⒈H藬?013.99萬人次。低保標準、城鎮和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孤兒最低養育標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824元、1620元、1320元、1820元和1820元。啟動低收入群眾價格臨時補貼聯動機制,共發放價格臨時補貼8061萬元,惠及64.45萬人次。啟動長者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各縣區老年大學建設,大力推進公共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496處農村危房改造,發放租賃補貼473戶,為15837戶保障對象減免公租房、直管公房租金約557.13萬元。二是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新增幼兒園70所,新增公辦學位超2萬個(含購買學位);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43所、新增公辦學位2.78萬個,新增普通高中學位5000個?;就瓿扇嫦x務教育“大班額”目標?;A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本科上線率57.7%。繼續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局管校聘”改革,穩步推廣集團化辦學模式,持續擴大優秀教師資源配置,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人數達教師總數的5%。推動市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教育,推進市工程職院與龍門職校合作辦學。國家教師教育實驗區創建工作進展順利。三是衛生健康事業加快發展。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7家縣級公立醫院及博羅石灣鎮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扎實推進。推進市中心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仲愷院區、江南院區正式啟用。建立多種模式的醫聯體36個。推進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建設,啟動菱湖院區修繕工程。推進藥品跨區域集中采購,藥價綜合下降14%,三級綜合醫院臨床路徑管理率達30%以上。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550元/人。四是文體事業全面發展。東坡紀念館、合江樓對外開放。完成市、縣兩級文化館和73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h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全覆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達1200平方米?!?5分鐘健身圈”建設成效初顯,建成26片足球場,改造48個體育場地設施,惠州體育館、惠州奧林匹克體育館等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2.72平方米,城鄉居民體質達標率93.3%。五是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全面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開展“颶風2020”等專項行動,打掉涉黑團伙88個、惡勢力犯罪集團18個,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分別下降19.6%、26%,“兩搶”零發案逾300天?!耙淮澹ň樱┮痪惫ぷ鲗崿F提檔升級。深化101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工站)“三社聯動”服務平臺建設運營。深入開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規范化建設達100%。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全市生產安全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5.7%、6.4%。推進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食品藥品安全總體穩定可控。
經過努力,我市較好地應對了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較為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過去五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突破4000億元、400億元大關,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0.6%、6.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笆濉睍r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為我市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取得發展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存在問題和困難挑戰。一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加大,外部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增多,穩增長的難度不斷加大。二是營商環境還需優化提升,“放管服”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隱形壁壘等在部分領域仍然存在。三是區域發展還不夠均衡,縣區發展程度差距大,城鄉建設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民生社會事業仍存在不少短板,穩崗穩就業難度加大,高質量公共服務與人民群眾期待還存在明顯差距。對于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將積極應對,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惠州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惠州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機遇,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和生命健康“2+1”產業形成集群化、規?;?、一體化發展良好態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2021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GDP增長8.5%,人均GDP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5%,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8%,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單位GDP能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標以省下達任務為準。
為確保全面實現以上目標,全市上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省委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六?!惫ぷ魅蝿?,深入實施“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確保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為“十四五”規劃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圍繞市委市政府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部署,重點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ㄒ唬﹫猿謨韧獠⑴e并重,著力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是提高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以發展電子新材料為突破口,促進石化電子兩大重點產業聯動發展,實現補鏈延鏈強鏈。新增1-2家優質供應鏈核心企業,支持鏈主企業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開展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體系實現新跨越。搭建產業鏈供應鏈線上線下對接平臺,舉辦線下對接會,打造常態化“云上對接會”,促進線上線下融通互補。支持TCL“簡單匯”、欣旺達“產業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平臺”、信利康等加大服務本地企業力度,加快構建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二是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科技、新基建、民生等重點領域建設,切實擴大有效投資。集中力量做好重大項目資源要素保障,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工作機制,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90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800億元。落實重大項目建設12條工作措施,發揮好工作專班“小特區”的作用,精準施策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做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申報跟蹤和管理服務工作,爭取獲得上級更多的資金支持。三是促進消費升級。制定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暢通內外經濟循環若干措施。組織開展各類促消費活動,積極發展“節慶消費”“網絡消費”“夜間消費”,加快發展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產業,培育5G、新能源汽車等消費新熱點。大力扶持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指導商家、商協會等聯合開展線上線下聯動促銷,打造夜間經濟示范街、特色商圈。持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農產品進城和消費品下鄉,提升農村消費增長空間。加強流通領域監管力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四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型經濟。加強外貿重點企業幫扶力度,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發展一般貿易支柱企業,培育外貿自主品牌,提升一般貿易比重。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境內外展會,引導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培育發展外貿綜合服務等外貿新業態,促進外貿市場多元化發展。有序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園規劃建設,加快仲愷高新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發揮中韓(惠州)產業園平臺作用,引進一批高端外資項目,提升利用外資規模水平。
?。ǘ┨嵘龑嶓w經濟能級,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聚力打造“3+7”工業園區,強化用地集約、布局集中、企業集聚,新落地工業項目一律入園發展,新增用地規模、年度指標一律向園區集中,堅持把70%以上用地指標用于工業項目。推動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認定省級產業園,仲愷高新區、惠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認定省特色產業園。制定工業園區發展建設績效評價體系,動態監測和綜合衡量園區整體發展水平。分類處置村級工業園。二是集中精力打造“2+1”產業集群。全力推進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力促中海殼牌SMPO/POD投產達產、宇新順酐建成投產,推進??松梨诨葜菀蚁?、恒力PTA等項目建設,努力建設高質量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大力推進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三年打基礎”工作,推動一批產業項目落地。扎實推進太平嶺核電、惠州LNG接收站、港口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高潭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基地。加快建設省級5G產業園、超高清視頻產業園,推動光弘科技三期、伯恩淡水基地等項目竣工投產,力促TCL模組整機、信利康5G智慧園、慧聰總部等項目加快建設、伯恩智慧互聯科技園等項目動工,做強做優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推動生命、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發展,加快構建醫藥研發制造、醫療器械制造、藥材種植、中醫診療、養生保健等產業鏈條,推進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培育生命健康產業。三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制定重點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加快推動“2+1”主導產業以及鞋業、家具、紡織服裝等傳統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加快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建設6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仲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打造成為省標桿項目。全年推動5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2000家以上企業上云上平臺。四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加大5G基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智能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電競、直播、短視頻、數字化治理等數字新業態新模式。高標準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推動中國移動、萬國、云宏、潤澤等超大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力爭引進高算力高效率數據中心和關聯產業項目落戶,形成多元化數據中心產業結構。五是發展壯大金融業。積極穩妥引進國內外優質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來惠州設立機構、開展業務,豐富完善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在惠州分公司設立特色板塊功能。推動省級各類產業基金及各級子基金參與我市各類產業投資基金的組建。搭建銀企對接平臺,降低融資成本,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發展利用資本市場,推動2家以上企業上市。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ㄈ┘涌旖ㄔO國家創新型城市,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一是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推進國家創新城市創建工作。著力打造大灣區能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積極謀劃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群,推進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和東江實驗室建設,啟動同位素、高能量密度研究平臺建設。推進仲愷高新區國家“雙創”基地建設,推進新打造的千億工業園爭創省級高新區。建設完善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二是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效,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達到1800家,“專精特新”企業200家以上,推動400家小微企業上規模,新增百億元級企業5家。推動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德賽西威研究院建設,科近離子膜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國際創新研究院申報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5家。三是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運用。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與各類科研機構聯合組建研發平臺和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力爭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過490家(含省級180家),省級重點實驗室超過7家。大力培育高質量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強化技術合同登記機構服務技術交易,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2億元。四是加快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件。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項目評審、績效評價、科研誠信等管理制度。優化企業創新融資信息對接機制。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打造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特色化、專業化孵化園區。落實“惠”聚優才計劃,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高端平臺項目,大力引進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人才團隊。
?。ㄋ模┘涌旖ㄔO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構筑一流城市發展格局。一是推進“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推進1號公路全面動工,力促東西軸線、沿江軸線年內動工建設。統籌各縣區推進“五橫五縱”“五聯”快速路建設,加快深莞惠紅色干線改建工程一期建設,動工建設機場疏港快線、G355線龍門油田至永漢段改建工程。深入實施“暢通工程”,推進“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體系建設,建成演達二路東段等20條市政道路,推進鵝城大橋、湖山大橋、南山快速路建設。二是打造珠江東岸門戶樞紐。全力推動惠州干線機場建設,開工建設飛行區擴建工程。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加快建設??松梨谂涮字丶a頭,推動荃灣、東聯、碧甲航道擴建以及??松梨谲鯙撑涮滓后w化工碼頭、恒力石化PTA東聯碼頭、LNG接收站配套碼頭等項目開工。建成贛深高鐵惠州段、惠州北站配套項目,推進廣汕高鐵惠州段、莞惠城際北延線建設。完善“九橫八縱三加密”高速公路網,建成韶新高速惠州段,加快建設韶惠高速惠龍段、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擴建等工程。實施國省干線等級提升工程,推動縣區之間快速通達。三是加快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LNG接收站外輸管線等油氣管網建設。加快充電站樁建設。加快500千伏粵港澳大灣區外環惠州段等項目建設,推進產業園區和??松梨诘戎卮箜椖抗╇婍椖拷ㄔO。完成白盆珠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大力推進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西枝江下游段堤防加固工程、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澇治理工程建設。全面構建5G網絡。
?。ㄎ澹┨嵘鞘泄δ芷焚|,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提升城市建設治理水平。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多規合一”,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依托“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大力推進金山新城、高鐵南北站新城、惠州灣產業新城等新城新區規劃建設。實施中心城區兩江四岸品質提升工程,啟動西湖景區保護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城市客廳”規劃建設。力爭完成整治交通堵點14個、智慧停車場30處。改造167個城鎮老舊小區,完成130個“惠民空間”微改造。繼續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鐵腕整治“兩違”,確?!皽p存量、零增量”,常態化推進“無違建鎮(街)”創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和“最干凈城市”創建。加快智慧城管-網格化治理平臺的推廣應用,推進縣(區)和鎮(街)二、三級平臺建設。二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南藥、花卉、荔枝等大健康產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成果,6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深入實施農村“一戶一宅”、農房簡約報建、農房風貌管控三項改革。扎實推進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登記。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強化因災因病返貧預警及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戶動態監測,推動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爭取上級政策、資金、項目支持,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積極推動惠城區橫瀝鎮、博羅縣楊村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工作。
?。┏掷m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是提升政府行政服務效能。對標深圳示范改革政策和首批授權清單,探索惠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數字政府”,全面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和方式,推行“一網通辦”。落實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續做好企業開辦環節時間壓減、“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便利化注銷等工作。加大“減證便民”力度,簡化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流程。持續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打造政府高效服務企業的平臺。二是深入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出臺工程審批全流程改革機制,規范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社會投資建設項目從投資備案到施工許可全流程的審批時限、審批規則。持續推廣信用承諾制、分類快審機制,全面推行工業項目用地清單制、供地“標準地+承諾制”改革。三是推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施國有企業資產規模倍增計劃,優化國資資源配置,新組建市國有資本投資集團、市產業投資集團,發揮國有企業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重要領域的主力軍作用。加快公共資源要素交易市場化改革,積極推動自然資源資產、特許經營權等項目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開交易。深入推進水、電、氣等資源價格改革。四是推進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改革省試點工作。加大信用信息數據治理力度,提高數據入庫率。建立法人組織公共信用評價模型和體系。推動個人誠信激勵誠信碼落地實施,多領域建立惠企便民“信易+”應用場景。五是建立營商環境評價工作機制。制定實施《惠州市推進營商環境工作暫行辦法》。重點在“數字政府”改革、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閑置土地盤整工作、互聯網+監管、金融管理體制、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六個領域謀劃一批改革清單。依托惠州市營商環境監測平臺,完善營商環境工作體系,全面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工作。
?。ㄆ撸┘涌旖ㄔO美麗惠州,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一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落實“一區(縣)一策”大氣污染防控,以臭氧防控為核心,推進VOCs與氮氧化物協同控制,深化工業源、移動源、面源治理,確??諝赓|量保持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全力推進淡水河、吉隆河、淡澳河等重點流域達標管理,以更嚴的標準完成支流和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6座,新建改建城鎮污水管網500公里,確保國考斷面水質、入海河口水質穩定達標。加強農用地分類管控和建設用地再開發利用土壤環境管理,推進土壤生態修復。二是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實施最嚴格的環保制度,穩步推進“三線一單”編制成果落地,確保生態紅線成為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建立高質量發展的環評審批機制,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完成“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工業企業清潔化改造,狠抓能耗“雙控”和節能降耗。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三是提升綠色生態水平。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繼續推進河湖海岸線生態修復,推進潼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實施西枝江生態流量保障和生態系統調查評估。強化河湖長考核,建成60公里碧道。造林與生態修復9萬余畝,創建省級森林小鎮2個。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大力推進范和港、考洲洋海洋生態修復和水質超標區域綜合治理,完成小星山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建設。
?。ò耍﹫猿忠匀嗣駷橹行?,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一是完善穩就業促創業體系。加強援企穩崗,落實穩定和降低社保成本措施。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異地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確保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培訓3萬人次以上。落實好各類創新平臺和創業扶持政策,積極培育就業新增長點。二是進一步強化基本民生。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逐步推進失業保險省級統籌。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及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不低于省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國家試點,加快健全市、縣、鎮、村四級長者服務工作機制。建成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市反家庭暴力婦女兒童庇護中心、市自然災害庇護中心“一站三中心”,提升救助管理和應急救災保障水平。三是促進教育增量提質。新增幼兒園學位5000個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新建、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學位2萬個。啟動市第八中學高中部建設。開展鄉村學校提質達標建設,縮小鄉村與城鎮的差距。提升師德涵養水平,開展基礎教育“頭陣計劃”。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管理不達標學校。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促進教育公平。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四是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啟動市中心人民醫院擴建項目,加快市第二人民醫院紅花湖院區建設和市中醫院菱湖園區改造。完成縣級公立醫院新建改建7家,推進6家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建設。推進市中心人民醫院高水平醫院建設、市第三人民醫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示范點建設以及三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按病種分值付費基層病種從現有的36種擴大到400種。推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完成3家縣級中醫醫院新院建設。五是推動文體事業全面發展。加大城鄉公共文體硬件設施改造建設,探索推進“惠享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點建設。打造城市書房、粵書吧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點。推進中山公園升級改造,提升朝京門、豐湖書院、掛榜閣、東坡文化墻等城市地標文化內涵。舉辦好百場文化惠民大講堂、送戲下鄉、百場群眾體育活動等系列線上線下惠民文體活動。利用城市空閑土地、公益性建設用地建設健身設施,構建更便捷的城鄉“15分鐘健身圈”。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貫徹落實“八五”普法,抓好民法典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做好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實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健全“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優化完善網格化管理,建立市、縣(區)、鎮(街)、村(居)、基礎網格五級負責制,將全市黨建、綜治、城管、消防等網格整合,實行基層治理“一張網”管到底。持續完善應急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措施落實,嚴守安全發展底線。深化“大維穩”“大打擊”“大平安”“大防控”體系建設,確保公共安全形勢持續向好。